查看原文
其他

门内有君子,门外君子至

2017-07-01 傅佩荣 佩荣国学馆

朋友,是指“与我们一起制造回忆的人”。往事历历如绘,每一幕都少不了朋友;现在相亲相善的,将来也会保存于记忆深处。


这美好的一切只是缘分所凑成的,还是说,我们也可以主动安排呢?


在我看来,交友之道有三:慎于结缘、乐于惜缘与勇于随缘


慎于结缘

千古知音最难觅,人生难得一知己


缘分有深有浅。想一想你过去一年时常联络的朋友中,有多少是刚刚结识的呢?又多少是结识五年、十年,甚至三十年的?如果数目比例依序减少,就表示你的圈子正在开展,然而兵不在多而在精,交友亦是如此。


所以尽管你能不断结识极多新朋友,真正陪伴你的却还是那几个。


古人同乘一舟,即为莫大缘分;但现在,人与人交往看的不仅仅是缘分,还须找到彼此相同的焦点,如兴趣爱好、观念、理想;接着,要看谁先示意,愿意为新的友谊匀出时间与力量。


交友所需的心力是可观的,不仅可观,还有冒险的成分,因为你永远“测不准”对方的回应。友谊不是平衡杆,付出与回收未必成正比,我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,你却另有最好的朋友,这不是有些尴尬?


所以英国文学家亨利·亚当斯(Henry Adams 1838—1918)说:“人生能有一个知己,已经弥足珍贵;能有两个知己,几乎不可能。若有三个知己,就一定是假的。”


我避免使用“知己”一词,因为不要说是朋友,就连我也未必“知道自己”。我们所谓的“知己”,不过是指了解我的志趣与理想,并对我有深刻信心的人。先别问“谁是我的知己?”不妨问“我是谁的知己?”


朋友交往,只求获得而吝于付出,是不可能结出善果的。



乐于惜缘

有花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


惜缘是出于互相尊重。


人生苦短,时光飞逝,每一个人的抉择都是“一去不复返”的,那么,我如何忍心耽误别人的善意?即使最后的结局是“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”,我们也没有理由漠视那“交会时互放的光亮”


人生有如航海,偶尔伴行的海鸥都会带来温馨感受,何况是朋友?航程告一段落,又须分道扬镳。此时,只好随缘了。


勇于随缘

万事随缘皆有味, 一生知我不多人


我对“随缘”体会较深,或许是家庭背景的影响。


小时候随着父亲迁移在台湾的几座灯塔之间,认识的玩伴很少超过三个月的。小学虽安定下来,又因为口吃的毛病而阻碍了交友之路。于是,我学会了对许多事情“不要勉强”,反正最后都会消失。


越美好的,不是越快褪色吗?越舍不得的,不是越令人伤心吗?我在心中另辟天地,把自己的所爱,珍藏其中;对于人间种种,则以随缘的态度去因应


“患难见真情”一语,是我在美国念书时的亲切体验。我对几位朋友感激之至,纵然如此,我也不曾在离别时“答应”太多保持联系之类的诺言,因为我知道自己做不到,别人也未必做得到。


朋友之间,似乎只宜互相祝福;若有需要我帮忙之处,我会十分感恩得到如此良机,可以让真情化为行动。若是他不需要我帮忙,表示他万事如意,扬帆遨游于人生之海中,值得庆幸。



我们总是不断分别,就像学生时代的终点,那时就必须挥手告别,各奔前程。


我们总是不断相遇,虽不认为老朋友一定胜过新朋友,但是我相信友谊像醇酒,越陈越香。


回忆中的点点滴滴,在当时可能夹缠着喜怒哀乐,分不清恩恩怨怨,但是现在的感受却是一致的怀念,只因为我还活着,活着本身就是值得欣慰的。


我不愿自己的回忆太丰富,只愿它能深刻些。



写在后面:


我们该如何选择朋友?


子曰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(pián)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

——《论语季氏篇·第四章》

 

孔子说:“三种朋友有益,三种朋友有害。与正直的人为友,与诚信的人为友,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,那是有益的。与装腔作势的人为友,与刻意讨好的人为友,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,那是有害的。”

 

对于择友的标准,孔子强调的是正直、信实、见多识。事实上,每个人都可能会有“损者三友”。与益友一一对照的损友则是:装腔作势,刻意讨好,巧言善辩。


交朋友有时候要看缘分,重要的是,自己是不是别人的益友呢?这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。



你的交友标准是什么?欢迎留言。




点击阅读原文,订阅《台大公开课—先秦儒家哲学》,了解更多做人准则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